我看過一篇報導,根據2006年教育部統計,台灣每八個大學應屆生,就有一個選擇延畢。

相對從1996年來看,比例增加了一倍,而現在即將邁向2012年。

104銀行也做過調查,72%的上班族不滿意目前工作。

這兩個數字背後的原因都直指:人們對於工作『沒有明確目標』

 

文章標籤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兩個孩子,女生(奶茶)很搞笑很兇,男生(霍華)很單純可愛。

 

兩個  

有一天在公園玩,因為打躲避球時為了閃躲,兩個人撞到,兩個人打了起來,我馬上上前把兩人隔開,奶茶卻『邊哭邊罵他,叫霍華下地獄之類的,超狠。』...

很心疼,但我並不打算替兩人做判決。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於犯錯的孩子,很多所謂的「專業人士」在談輔導技術時,都是說:要深入孩子的心,要把自己當作他,將心比心、體會到他內心的苦楚;但我覺得這事實上很難做到。

將心比心是什麼呢?捫心自問,我們真的能夠完全暸解別人心裡在想些什麼嗎?我們是不是很習慣刻意去營造一個看起來很美滿的人際關係,其實心裡面常常不是這麼想?  

我們無法、也不需要用很專業的知識來探索小孩的內心。

當你嘗試這樣做時,常常只是透過人際關係上的上位地位,把你心中的想法、慾望,全部壓到對方身上。通常這些慾望會成為獨斷地判斷小孩是否犯錯的標準,而壓力則是成為小孩犯錯的根本原因。

 

文章標籤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一個談論如何陪孩子做功課的場合裡,我聽到許多媽媽抱怨小孩:「寫功課拖拖拉拉,吃飯也拖拖拉拉,光顧著玩。」

「回家後自己的事不做,光是捉弄弟弟,我都煩死了!」

講他一下就發脾氣,弄得全家氣氛都不好。」細問之下,知道他們有些孩子放學後是去安親班,但也有不上安親才藝,直接回家的;

有「寫功課問題的」大多是沒去安親班的,覺得「孩子容易脾氣不好的」多半是有去安親班的,但「自己的事會拖拉」的問題則是普遍都有,這個結果和我的評估差不多。
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或許是我思考的太嚴肅,但是看了這兩個影片之後我很難不嚴肅地思考。

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兩個影片。(可點進去)

 節.jpg 

鼻子.jpg    

 

文章標籤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美國心理學界及教育界,有幾個爭議性的探討「人可以如何為惡」的著名實驗。

1961-1962 年間,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(Stanley Milgram),做了一個驚人的「電擊實驗」。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瞭解人們對於權威的服從。他讓參與者扮演教師,並由研究者賦予這些參與者權力來「電擊」那些無法正確回答測驗的學生。在這個實驗中,並沒有人真的被電擊,不過這些參與者會聽到自己發出的電擊的吱吱聲、以及受到電擊的學生的反應(預錄好的慘叫及搥牆的聲音)。研究者想要知道會不會有人在過程中停止實驗,以及,即使被研究者要求要繼續,他們會不會仍然堅持要中止。

1971 年,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金巴多(Philip Zimbardo),也做了一個同樣驚人的「監獄實驗」。延續米爾格羅討論的主題,金巴多想要知道的是人們在情境中的反應。他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囚犯與獄卒,在史丹福大學中的一個模擬監獄,觀察獄卒與囚犯的互動。他想知道當一些「一般人」(ordinary people)處在一個非人性的環境(dehumanizing place)裡,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與情緒反應。

也大約在同一時期,1968年,在美國民權領袖馬丁‧路德金恩博士被暗殺之後,一位美國國小教師珍‧艾略特(Jane Elliot)在他三年級的班上進行了「歧視的一課」。那是在一個幾乎都是白人的小鎮,這位老師在他的班上,依據學生眼睛的顏色,將學生分為兩組。在第一天,他讚美並鼓勵藍眼睛的孩子,讓他們擁有較長的下課時間、並且可以先吃午餐,在這同時,他要求棕色眼睛的小孩戴上深色領巾,並批評、或者是嘲弄他們的表現與行為。在第二天,他讓兩組孩子互換角色,感受不一樣的對待。

54fe0d10779f99e890d956b8ebde25cf.jpg  

文章標籤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飛機上,被空服員認了出來。一位說,你看的那本書很難噢;我解釋說:為了推動反體罰,再復習一下皮亞傑的《兒童道德判斷》;另一位緊接著說:可是小孩不是應該隔一陣子就打一頓嗎?以免他變得我在空大修過兒童心理學。好啦,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了,十個打小孩的人,八個認為自己有理論依據;問題是,他們到底依據了誰的理論?
  
也就是說,到底有誰是主張體罰的?這裡所謂的「誰」,當然不包括類似前述的空服員,而是指可以讓人依據的人,也就是領袖一方學術者。就這個標準而言,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說,答案是,一個也沒有。那麼,一般人又為什麼常常有那麼一種印象呢?這就讓人懷疑,是我們的某一些「學術的傳播者」簡稱為學者的,做了某種自以為是的詮釋。 
  
如果要把這整個情形說明,包括介紹各個大師的思想與言論(以證明他們並不主張體罰),引述某些「學者」的講義(以證明他們確實做了錯誤的傳播)等等,恐怕需要相當大量的工作,在現實上也並不符合我們的讀者的需要;所以,這篇文字只就某些流行的說法,做一些澄清,同時在文字的澄清中,也順便說明傳播中的玄機。 

文章標籤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之前在安親班的時候有一個小孩叫法蘭克,是個標準的『老師會嫌他麻煩』的小孩。

可是,全班23個學生裡面我其實最喜歡他。

我記得一開始進安親班的時候,感覺上好像同學們把他當成笨蛋。

因為他很愛講話,而且很愛問問題。看到他讓我想到『十萬個為什麼』。

千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